我国大约于1981年~1983年母线槽开始问世并投产,最常见的主要是空气型母线槽。
空气型母线槽是以铜排导电,另加绝缘隔相块隔开铜排,将导电排用绝缘衬垫支撑在壳体内,外加金属壳体封闭,靠空气介质绝缘,相间距离50mm,此母线槽为我国母线槽发展史上的雏形技术。由于技术上的缺陷,母线槽母排为裸体,当灰尖进入母线本体经受潮后,灰尖覆盖其上并结块,导致导电相线间产生短路事故,此类事故在沿海地带发生率较高。
另外,这种初级阶段的母线槽对防尘、防潮、防止小动物进入母线本体等方面做得不够全面,因而常出现事故。经过多年发展,目前国内各类母线槽的制造水平已达到了国际标准,可以广泛使用于各种特殊环境的供电系统中。
在供电系统中,特别是高层建筑的供电系统中,供电主干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它好似人体中的大动脉,一旦出现故障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。因此,生产、建设及科研单位一直在为供电主干线的可靠性作出努力,不断改进,以期创造出安装维护简便、质优价廉、性能稳定的新产品。
室内导线敷设方式可分为: 明敷——导线直接或者在管子、 线槽等保护体内,敷设于墙壁、顶棚的表面及椼架、支架等处;暗敷——导线在管子、线槽等保护体内,敷设于墙壁、顶棚、地坪及楼板等内部,或者在混凝土板孔内敷线等。对于小型建筑,用电负荷不是很大,主干线往往采用绝缘导线;对于高层建筑,用电负荷较大,用绝缘导线作为主干线已不能满足供电需要,这时主干线需要用电缆或母线槽。
80 年代以前,高层建筑中的供电主干线主要采用可靠性较好的普遍电缆,电缆在电气竖井内沿墙壁用支架或电缆桥架敷设。电缆作为供电主干线比裸导线、裸排要安全可靠得多,但载流量受到限制,电缆截面不可能造得很大(最大只能做到400mm²),而且电缆太粗,现场施工难度大。80年代中后期,城市发展迅速,高层、超高层建筑大批建造,建筑物的用电负荷急剧增加,电缆作为供电主干线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,特别是现场制作电缆分支接头技术难度很大,急需一种容量大、分支方便的供电主干线取而代之。这时,容量大、分支方便的母线槽从国外引进过来。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,母线槽技术已经相当成熟,最大电流可以达到5000a,而且母线槽可以在任意位置预留插口,分支及其方便。因而在工程中迅速得到推广应用。
综上所述,插接式母线槽具有体积小、结构紧凑、运行可靠、传输电流大、便于分接馈电、维护方便、能耗小、动热稳定性好、使用寿命长等优点。